趕集式的趣味
今年台灣藝術界最大的盛事,驚豔米勒畫展在九月結束,吸引了超過六十七萬人次參觀,展覽期間 所引發的排隊人潮更是超乎想像,參觀民眾平均要排二點五個小時才能進館欣賞,排隊的人潮往往 從一早開始,就從史博館沿著南海學園穿過荷花池到植物園深處。
以往這樣子的排隊熱潮只有在知名演唱會或者是國際體育賽事才會發生,而展覽的這段期間,全台 灣的人似乎都對米勒、巴比松、田園風光、拾穗以及晚禱朗朗上口,人們彼此的聊天內容也泰半會 提到「看過米勒沒?」「排隊排多久?」之類的話語。
有這麼多的人參觀展覽並且願意多了解一些畫作本身的故事,在經營畫廊的業者眼中,不啻是一件 美事,能有更多人將藝術當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向來是這個圈子內,人人都希望的事。然後,台灣 人向來流行一窩蜂的熱衷某些事,之後快速退燒,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
類似的事,多年前不斷的上演,從電子雞的流行,到葡式蛋塔店的風行,還有滑板車和自行車的熱 潮等等。這些事件的共通特色就是快速竄紅,無所不在然後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消失在你我 的視線中。
這次的米勒展,筆者雖無緣在貴賓之夜淋上大雨,卻也逃不過排隊的命運。在長達三個小時的排隊 過程中,看到了台灣人堅毅的韌性,即使隊伍再長,也一定要排隊欣賞。進了展場之後,一波又一 波的人潮自動的把你往各幅畫作推動,雖然身不由己,但也樂得輕鬆,好像在日本搭乘新幹線一樣。
此次的展覽展出了巴比松的名家和代表作,也把展場的時空往前推了百餘年,這麼好的一個展覽, 相信不管是從什麼樣的角度去欣賞,都可以有莫大的收獲,許多家長帶著小孩,不管是否有任何的 觸發或感動,起碼感受藝術的氣息。
有趣的是,在這麼擁擠的空間中,實在很難平心靜氣欣賞一流名作,時間往往在推擠和停滯中度過 ,往往站好了位置,又有人潮將你帶到別的地方,欣賞一幅畫竟然如此困難。
同時間,南台灣的奇美博物館有米勒特區,台北的元藝術畫廊提早展出巴比松畫派以及19世紀寫實 主義畫展,兩者都不用收費,諾大的展場空空蕩蕩,真跡免費無人欣賞,而收費的偽作大排長龍, 兩相比較之下,真是荒謬至極。似乎總是要有趕集式的瘋狂,才會有趣味。 |